卡塞爾文獻展主展館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藝術中國德國卡塞爾前方報道]經過了4月雅典展臺設計區的開幕,6月7日三個小時馬拉松式的新聞發布會以及三天的預展,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期間,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德國展區正式對公眾開放。展場分別位于: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文獻廳(Documenta-Halle)、桔園宮(Orangerie)、自然博物館Ottoneum Naturkundemuseum)、卡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Kassel)等。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新聞發布會在卡塞爾市國會大廳召開
與5月開幕的威尼斯雙年展規避政治問題不同,卡塞爾文獻展強調對于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思考。這或許與德國對于二戰的反思有關,德國人早早的明白,只有正視問題,才可能找到解決的方式。
本屆的主題為“以雅典為鑒”,一方面古希臘是孕育整個西方文明的搖籃,另一方面現代希臘深陷經濟危機和難民問題的泥潭。由此看來,這一主題或許還有第二層隱含的意思,“以雅典為戒”,即引以為戒。第十四屆文獻展無疑是最為關注政治問題的一屆。
總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
正如總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所說:“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是政治、經濟、社會實驗的延續。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現在更需要這一延續,這是在變化的世界中唯一確定的東西,它能給予我們生活的自由。這屆文獻展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互相學習。”
新聞發布會嘉賓
新聞發布會現場座無虛席
策展人亨得瑞克·福克特(Hendrik Folkerts)認為:“紀念碑記載著當今的特殊時刻,什么需要記住,什么不需要記住,這是非常重要的。紀念碑也記載著第14屆文獻展。如果紀念碑可以改變,那同樣可以改變我們對過去、未來的認識。這一時刻關注的不僅是需要記住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如何被記住、如何去傾聽,這也是文獻展所面臨的一個挑戰。”
策展人波納文德(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SAVVY當代藝術機構的德國總監,在新聞發布會上談到:“歐洲民粹主義和種族主義抬頭,再結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本次卡塞爾文獻展給大眾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與機會。”他闡述一下了時代密切相關的話題:不確定性與身份認同。不確定性發生在人際關系間,也關乎當代一些緊系民生的要素,比如醫療健康、社會安全,難民與移民問題等等。“不確定性”常常為詮釋為某種“確定事件”所導致的“暴力”的后果,一種挑戰,一種從好奇心和興趣出發的探索,不確定性讓我們隨時處于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
對于本屆文獻展,有不少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批判的聲音。在接受藝術中國采訪時,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文化與媒體管理學院的院長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 Siebenhaar)教授談到:“這是文獻展第一次在卡塞爾以外的城市舉辦,而在雅典當地沒人會去在意文獻展。本屆文獻展很有政治色彩,很多作品都探討了社會以及政治問題。我很喜歡那些小型的展場,而不是在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里展出的那些。畢竟這里展出的部分作品是雅典現代藝術國家博物館雅典美術館中的藏品,更像是一種政治宣言,而不是一流的藝術作品。”
《書之帕特農神廟》阿根廷藝術家瑪塔·米努欣
《書之帕特農神廟》
作為藝術工程“普遍神話的隕落”的一部分,阿根廷藝術家瑪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面向世界征集10萬本禁書用來搭建《書之帕特農神廟》,以復制歷史遺跡,進而解構它們,使之融入公眾之中。這一龐然大物位于弗里德利希廣場(Friedrichsplatz)上,是其1983年創作的同名裝置作品的再次創作。在反非德國精神運動期間,2000多本書在這一廣場燒毀。1941年,這里還是圖書館,卻被戰爭的炮火所吞噬,另外還有約35萬冊藏書就此遺失。
阿根廷藝術家瑪塔·米努欣在采訪現場
瑪塔·米努欣在接受藝術中國采訪時提到:“我希望觀眾看到那些書名,然后產生好奇,進而了解為什么這些書籍會被禁。”當看到《小王子》、《愛麗絲夢游仙境》、《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書的時候,其實完全想不到原來這些書曾經一度被列為禁書。
目前書籍捐贈已經過半,距離10萬本還差48000,但在現場的“帕特農神廟”能看到還有快一半的地方空著。藝術家本人對于在文獻展期間填滿帕特農神廟充滿信心。“來觀看的觀眾每五個人就會帶來一本書,在文獻展結束的時候觀眾可以帶走,每一個立柱都有5000本書。”
人們走進帕特農后會看到各種各樣語言的書名,捐書人會留下姓名和電子郵件,那么拿到書的人可以寫郵件,相互交流。當書分散到世界各地后,書之帕特農神廟這件作品也就分散到世界各地。當你捐書,你的書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你走進帕特農,你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可以注意到,在其中并沒有一本關于宗教的書籍,但是有很多是關于政治的。藝術家解釋說因為現在宗教問題太敏感了,涉及會很危險。
《呼氣運動》 羅馬尼亞藝術家丹尼爾·克諾爾
《呼氣運動》
羅馬尼亞藝術家丹尼爾·克諾爾(Daniel Knorr)參加本屆文獻展的作品曾在4月雅典展區開幕時出動了卡塞爾的火警。在他的裝置作品《呼氣運動》中,有大量的濃煙從弗里德利希阿魯門歷史博物館的瞭望塔上冒出,讓人不免一陣緊張,很多觀眾都以為發生了火災,據說當時有三十多位觀眾撥打了火警電話。
那么這件作品究竟是什么樣的呢?藝術中國記者在藝術家丹尼爾·克諾爾的引領下登上了塔頂。在走上最后一層樓梯后,塔上現在會每天有一位消防人員駐留,以分辨火情。而想要看到濃煙是從何處出現的,記者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爬上了一段垂直的梯子達到了塔的頂部。
羅馬尼亞藝術家丹尼爾·克諾爾和藝術中國記者在塔頂
在接受藝術中國采訪時,藝術家談到:“煙霧用到的材料是消防員進行演習時所用的,對人體沒有傷害,由10臺機器制造,由一臺電腦控制煙霧的釋放。這些機械裝置都在塔頂10米以下。每天會燒掉500歐,資金是我在雅典的作品《藝術家之書》(artist book)提供的。在我看來,文獻展越來越像一個大的藝術工廠,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了藝術工業。
濃煙籠罩著塔頂
文獻展的宗旨也讓我們回顧歷史,在70多年前,博物館在二戰中被摧毀,也有濃煙冒出,因此我創作這件作品也是為了反戰的涵義。而煙從屋子里冒出,也像是炊煙,代表著家和人類的棲息之所。”他也談到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盡量回避政治,而文獻展很注重政治、經濟、社會問題。
敘利亞音樂家阿里·莫哈利現場演奏
敘利亞音樂家阿里·莫哈利現場演奏
《阿里·莫哈利小提琴曲》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敘利亞音樂家阿里·莫哈利(Ali Moraly)于20世紀早期在高等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后隨敘利亞交響樂團在世界各地巡演。2013年,敘利亞戰亂爆發,他什么都沒帶,只帶了他的樂譜,流亡異國他鄉。今天,他將再次表演小提琴獨奏曲,這些作品的名字都取自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死亡賦格曲》(Death Fugue)。
這些樂曲有時激昂澎湃,有時如泣如訴。在跌宕起伏的音樂中,有回不去的家鄉,有踏不上的故土,有逝去了的生命,有對戰爭的控訴,有對生存的渴望...在音符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與生命,甚至他拉斷了一根琴弦,而他毫不在意,干脆把琴弦的另一端也扯斷,繼續行云流水般的演奏。
此外在各個展區還有更多藝術作品等待你去發現。(圖文/孟媛實習/周翔旻、付文韜)
聲音裝置
光藝術
掃一掃更精彩!
首創展臺搭建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 Powered by EyouCms
全國服務熱線:(86-020)29840768???手機:15920323209
地址:廣州天河區珠吉街東橫三路8號廣橋商務園B棟4樓401
備案號:粵ICP備12055948號